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体育   

马拉松

马拉松是一种长跑比赛项目,涵盖全程(42.195公里)、半程(21.0975公里)以及四分马拉松(10公里)三种距离。这项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0年的希腊。当时,希腊人在马拉松战役中击败波斯人后,士兵菲迪波德斯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宣布胜利消息后不幸倒地死去。为了纪念他,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设立了从马拉松至雅典的长跑比赛项目。最初,马拉松的距离为40公里200米,但经过1920年的精确测量修正后,正式距离被确定为42公里195米。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女子马拉松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在中国,马拉松运动于近代传入。南京分别于1910年11月17日和1957年11月24日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和新中国的第一场马拉松比赛。

最初,马拉松比赛没有设立世界纪录的概念,仅记录世界最佳成绩。自2004年1月1日起,国际田径联合会正式确认了马拉松赛事的世界纪录。目前,男子马拉松的世界纪录为2小时00分35秒,这一成绩由肯尼亚籍选手埃利乌德·基普图姆在2023年10月8日的芝加哥马拉松比赛中实现。女子马拉松的世界纪录则为2小时09分56秒,由同样来自肯尼亚的露丝·切普格蒂奇保持。

目录

发展历史 编辑本段

公元前490年,波斯帝国对希腊发动了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在希腊统帅米尔迪亚德的英勇领导下,希腊展开了顽强反击。波斯军队强大而迅速推进,进入战略要地马拉松镇。此镇是雅典的门户,一旦失守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希腊军民在马拉松镇与波斯人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以少胜多,创造了奇迹,赢得了马拉松战役的胜利。

为了让这一胜利的消息迅速传达到首都雅典,米尔迪亚德指派传令兵菲迪波德斯执行这一光荣任务。尽管菲迪波德斯在战场上受了伤且疲惫不堪,但他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奔向雅典。胜利的喜悦和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他全力奔跑,最终他在雅典城中央广场到达极限,高声宣布“我们胜利了!”后力竭倒地。当围观人群聚集时,菲迪波德斯已经停止了呼吸。

在对文本进行改写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准确的态度,同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以下是对该段文本的合理合法的回答:

起源发展

为了铭记一位古代英雄的壮举,1881年,法国雕塑家马克斯-克罗塞创作了一座名为《我们征服了》的雕塑作品。这座雕像以一名奔跑的裸体青年为形象,右手高举象征胜利的桂冠,左手轻抚胸口,似乎在诉说着他的疲惫与坚持。这一艺术创作不仅体现了对英雄的崇敬,更激发了人们对速度与耐力的向往。

受到这件艺术作品的启发,1895年,法国科学院院士米海尔-勃来尔向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提出了举办一场以马拉松命名的长跑比赛的建议。这一提议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支持,从而为现代田径运动中的重要项目——马拉松赛跑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运动逐渐成为国际间广泛认可的竞赛项目。1896年,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举行时,便将马克斯-克罗塞雕塑中展现的路线距离设定为马拉松赛跑的标准赛程。自此,马拉松赛跑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更成为展示运动员体能与毅力的重要舞台。

如今,马拉松赛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吸引着无数跑步爱好者和专业选手的参与。它不仅见证了人类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精神风貌,更成为了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友谊的桥梁。

首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设立于1896年,其距离设定为40公里200米。比赛在4月10日举行,共吸引了来自四个国家的17名运动员参与,并有超过10万名观众现场观赛。东道主希腊的斯皮里东·路易斯以2小时58分50秒的成绩夺冠,被誉为希腊的民族英雄。1940年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有奥林匹克五环标志,以示纪念。此后十多年间,马拉松比赛的距离一直保持在大约40公里。直到1908年伦敦奥运会,为了方便英国王室成员观看比赛,起点被设在温莎宫的阳台下,终点则位于奥林匹克运动场内,经过测量,这一距离为26英里385码(约42.195公里)。1920年,该距离经精确测量修正为42公里195米,并成为马拉松比赛的标准距离。在奥运会历史上,最初只有男子马拉松项目。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子马拉松才正式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马拉松项目自首次进入奥运会后便迅速普及,目前全球有超过800项大小不等的赛事。其中,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自1897年创办以来每年举行一次,从未间断,至今已连续举办127届。起初,马拉松比赛没有正式的世界纪录,仅有世界最好成绩记录。自2004年1月1日起,国际田联决定包括马拉松在内的公路赛跑和竞走项目开始设立正式的世界纪录。

中国与马拉松的渊源可追溯至元朝时期。据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为提升宫廷禁卫军(蒙语称“贵由赤”)的长跑能力,每年都会举办名为“贵由赤”的赛跑活动,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类似马拉松的赛事雏形。

马拉松运动于近代传入中国,1910年,南京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的首场马拉松比赛,赛道连接南京与镇江。1957年,新中国的第一场马拉松比赛也选在南京举行,起点为江宁区政府,终点位于方山风景区北门的江宁淳化横岭社区附近。南京选手夏启宇以2小时52分40秒的成绩夺冠,成为新中国首个马拉松冠军。1959年,马拉松正式成为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项目。

1981年,北京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马拉松赛,该赛事也成为国内首个市场化运作的田径赛事。1997年前,北马仅允许专业运动员参加,参赛规模较小。自1998年起,比赛开始接受业余选手报名,参赛人数迅速增加至近3万人。历经42年的发展,北京国际马拉松已跻身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事之列。近年来,马拉松比赛在中国各地迅速发展,已有几十个城市举办相关赛事,马拉松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

在奥运会和田径世锦赛的赛场上,中国马拉松选手屡创佳绩。2021年8月8日,杨绍辉在东京奥运会男子马拉松比赛中取得第19名,成绩为2小时14分58秒,刷新了中国男子马拉松的奥运历史最佳成绩及名次。此后,在2022年7月17日的田径世锦赛男子马拉松项目中,董国建以2小时11分14秒的成绩位居第23名,这一表现也创下了中国男子马拉松在历届世锦赛中的最优纪录。

中国田径协会于无锡召开2024年全国路跑工作会议,并携手果动科技公司发布了《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路跑赛事总参赛人数为605.19万,其中认证赛事的参赛规模达到418.42万人次,接近2019年的峰值423.909万人次。具体到赛事类型,全年马拉松赛事吸引了106.78万名参赛者,而半程马拉松则有237.72万人次参与,两者合计占总路跑参赛人数的56.93%。这一数据反映出跑者群体正逐渐专业化,许多人从业余跑者转变为严肃跑者。

比赛规则 编辑本段

检录程序:在赛前一小时,参赛者将根据竞赛项目被分区域进行检录。特邀运动员需出示护照原件,注册运动员则需展示注册卡。

起跑安排:起跑顺序依次为:马拉松特邀运动员、国内注册运动员、百团和百企运动员、按成绩分区站位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半程马拉松运动员以及迷你马拉松运动员。各队伍之间的间隔为30米。

年龄限制:马拉松比赛对参赛者的年龄设定有明确规定。全程马拉松项目仅接受20岁及以上的参赛者报名,半程马拉松项目的报名则限定在16岁以上人群,而迷你马拉松项目则不设年龄限制。对于未满13岁的儿童,需携带户口簿并与父母或至少一位家长一起进行报名;家长需提供有效身份证件(如身份证、护照或军官证)。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在获得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的参赛免责声明后方可完成报名流程。

健康要求:鉴于马拉松赛事属于高强度长距离的竞技活动,并伴随较高的风险水平,因此对参赛者的健康状况提出了较高标准。所有参赛者必须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并具备一定的日常跑步锻炼基础。参与者应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体能水平,从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或迷你马拉松中选择一个合适的项目进行报名。

特定健康状况的参赛者不宜参与比赛,包括但不限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肌炎及其他心脏疾病患者;冠状动脉问题及严重心律不齐者;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稳定者;近两周内有感冒病史的人;孕妇以及其他任何因健康原因被认为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人群。

赛事组委会为参加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的运动员提供了计时芯片服务。比赛采用统一发令,所有项目同时起跑的方式。全程马拉松(42.195公里)和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在每5公里处及终点设置了计时感应带,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必须经过所有的地面计时感应带。如果运动员缺少任何一个计时点的成绩,或者两个计时芯片在多个计时点感应带的成绩误差小于0.1秒,将取消其所有比赛成绩。

主要术语 编辑本段

全马:即全程马拉松,距离为42.195公里。

半马:即半程马拉松,距离为21.0975公里。

配速:指每公里所需的时间。

330/430:表示完成全程马拉松时间的简称,其中330代表3小时30分钟,430代表4小时30分钟。通常,国内中等业余水平选手完成全程马拉松的时间一般在4到5小时之间。

术语解析

比赛心率:高水平跑友在比赛中通常会将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70-180次左右。这一心率范围被认为是高强度运动中的适宜区间,有助于运动员维持较好的运动状态和效率。

步频:指每分钟内的步伐数量。步频是衡量跑步节奏的重要指标,较高的步频通常与更高效的跑步姿势和较低的受伤风险相关。

领跑员(兔子):在比赛中担任配速员的角色,通过醒目的着装标识自己的身份,作为其他选手的成绩参照标准。领跑员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其他选手控制速度,确保他们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完成比赛。

个人最好成绩(PB)/个人最差成绩(PW):PB代表个人在某一项目中的最佳表现,而PW则指最差的表现。这两个指标是评估运动员进步和状态的重要参考。

极点:在长距离跑步中,尤其是在马拉松比赛的30-35公里处,运动员可能会遇到身体和心理上的挑战,表现为胸闷、气喘、双腿乏力等症状,这被称为“极点”。克服极点对于完成比赛至关重要。

撞墙:这是马拉松比赛中常见的现象,通常发生在30公里之后。此时,运动员可能会感到极度疲惫,难以继续前进,就像撞到了一堵无形的墙一样。

枪声成绩:指从发令枪响起的瞬间开始计时的成绩。这种计时方式确保了所有参赛者在同一时间起跑,保证了比赛的公平性。

净成绩:通过计时芯片记录的成绩,反映了每位选手的实际跑步能力。由于马拉松赛事参与者众多,每个人通过起点线的时间不同,因此需要依赖记时芯片来准确记录个人的净成绩。

关门时间:指组织者设定的最大允许完成时间。如果选手在这个时间内未完成比赛,将被要求退出赛道。关门时间的设置旨在确保比赛的安全和秩序,同时也鼓励选手们合理安排自己的比赛节奏。若参赛选手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地点,则该选手将失去继续参加比赛的资格。

价值影响 编辑本段

马拉松,这项源于古希腊的长跑运动,如今已演变成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连接不同城市、不同人群的纽带,承载着健康、友谊和竞争的精神。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从东京到纽约,从柏林到伦敦,每场马拉松赛事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参与者和观众。这些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城市间文化交流、品牌推广和社会凝聚力构建的重要途径。

马拉松赛事对于个人成长具有积极影响。参与马拉松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坚定的意志,这对于培养个人的自律能力、毅力和团队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跑步的过程中,选手们需要克服身体的极限,挑战自己的心理障碍,这种经历对于提升个人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马拉松也鼓励人们关注自己的健康,倡导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马拉松马拉松

马拉松赛事对于社区建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赛事期间,城市的大街小巷充满了欢声笑语,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为参赛选手加油助威。这种氛围不仅增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也让社区更加和谐融洽。此外,马拉松赛事还为社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马拉松赛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每场马拉松赛事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和赞助商,这不仅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马拉松赛事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体育用品、旅游、餐饮等产业都因此受益匪浅。

随着马拉松赛事的普及,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赛事组织和管理的难度逐渐加大,如何确保比赛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成为一大难题。此外,部分赛事存在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导致参赛成本过高,影响了普通民众的参与热情。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提高赛事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参赛者的利益,降低参赛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马拉松带来的乐趣。

在国际交流方面,马拉松赛事成为了各国之间沟通和合作的桥梁。通过举办国际性的马拉松赛事,不同国家的选手和观众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传统,增进友谊和理解。这种跨文化的互动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拉松作为一项集体育锻炼、精神挑战和社交互动于一体的活动,其价值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能促进社区建设、经济发展以及国际交流。面对当前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更好的举办方式和管理方法,以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下一篇 余额宝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