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古镇
云水谣古镇,位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土楼古村落。原名长教村,由璞山、官洋和坎下三个行政村组成,总面积约12.2平方千米。该古镇因电影《云水谣》在此取景而更名,并逐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镇内共有53座土楼,其中和贵楼与怀远楼于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这里保存着福建省内最高、最大和最集中的百年榕树群,以及百年老街和千年古道等历史遗迹。这些建筑和景观反映了客家族的文化形态,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2008年,云水谣古镇正式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并于次年被评为第二批“中国景观村落”,2011年被提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建筑特征 编辑本段
云水谣土楼是古代客家人为抵御外敌所建造的一种民居建筑。该建筑遵循中国传统风水理念,秉持“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体现了客家文化对道家“以无为本”、佛家“中空”思想的内化。它主要以生土为建筑材料,辅以石材修建而成。从外观看,土楼是规整且封闭的土质结构建筑,其内部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木质构造。土楼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圆楼、半圆楼、弧形楼等样式,其中以和贵楼与怀远楼为代表的圆楼和方楼较为常见。土楼一般设有4层,三层以上才设窗户,同时设有炮孔用于防御。
土楼的装饰以大量的木雕和石雕为主,这些装饰主要集中在公共区域,如门窗或中厅。外部结构由土黄色墙体与黑色瓦顶构成,因使用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墙面呈现自然肌理纹路。其居住模式符合汉文化中的“宅祠合一”理念,中心通常设有祠堂,周围环绕着住宅。内部空间按照中国传统伦理秩序排列,具有明显的序列化特征,包括出入口、祠堂入口、楼梯布置及边门开设等都沿中轴线或次轴线分布。楼内各房间的大小、规格以及整体布局均体现了主次分明、前后序列和欲扬先抑的设计原则,反映出宗法礼教影响下的空间形态。
景区布局 编辑本段
云水谣古镇呈现出依山傍水的聚居空间布局。在土地利用方面,农业用地面积占比最大,民居建设用地次之,此外还有商业混合用地、购物商贸用地和教育机构用地等零散分布。
农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古镇东部的山体上,民居建设周边也有部分分布。而民居建设用地多分布在长教溪两岸,呈组团状排列。受南北狭长的古村基址及传统风水学影响,民居空间布局呈现“中部密集、南北稀疏;近溪密集、远溪稀疏;丘陵密集、平原稀疏”的特征。
一条卵石铺就的千米古栈道将古镇串联为南北纵横的带状形态,其两旁有砖、泥、木结构的民居以及土楼建筑。
主要景点 编辑本段
云水谣古栈道沿长教溪蜿蜒前行,南北贯穿云水谣古镇,分为北段、中段和下段。北段为古镇入口,分布着怀远楼、简氏大宗祠等建筑。中段是核心区域,依靠长教溪串联起两岸的古榕树、水车等景点。下段则以溪水和石坎相连,有和贵楼、榕佃、民俗文化村台、翠美楼等景点。
该栈道由鹅卵石铺就而成,沿长教溪而建,长约5千米,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以前,曾是古代汀州府通往漳州府的必经之道,也是闽南书生和乡人进京赶考及外出谋生的必经之路。栈道串联了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其中北段和下段分别建有世界文化遗产怀远楼与和贵楼,旁边栽有多棵古榕树,还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的房屋,那是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
怀远楼位于云水谣古镇北部坎下村,1905年始建,历时4年竣工,占地面积190平方米。此楼为内通廊式圆楼建筑,楹联抱柱、雕梁画栋,融合闽南建筑风格与中国儒家文化,是保存最完好的双圆环形土楼。其采用“倾壁造”技术营建,夯土墙弧线收分,墙体曲线优美,体现中原版筑技术千年积累与提高,代表夯土文明最高成就。土楼坐北朝南,四层高,每层34个房间,围合内庭中央设私塾,还有枪眼、瞭望塔等防御设施。2008年,怀远楼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动画电影《大雨海棠》也曾于此取景。
简氏大宗祠位于云水谣古镇北部的坎下村,西北方紧邻怀远楼。该宗祠始建于1431年(明宣德六年),并在清代至民国期间多次修缮。建筑结构为悬山顶造型,采用两进配两厢式院落布局,内部装饰有石雕和木刻。简氏大宗祠分别于1988年和2009年被公布为县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车榕树景观是云水谣古镇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水车原为电影《云水谣》剧组于2005年搭建的取景装置,但在2006年洪水中受损并被政府在次年出资重修。云水谣古镇内拥有13株百年老榕树群,是截至目前福建省发现的最高、最大且最为集中的古榕树群。其中一株名为“八闽第一榕”的古榕树,其树枝长度超过30米,树冠覆盖近2000平方米,树干需十多人合抱。此外,水车旁还有两棵被称为“夫妻树”的百年古榕,它们历经风雨相互依偎,成为当地的著名景观。
德庆楼坐落于云水谣的官洋村,始建于明朝,原名溪仔边。其主人鼎宾公因经商致富,对德庆楼进行了扩建。该楼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溪流环绕,由二层方形土楼及外围弧形土楼组成,整体呈“圈椅造型”,被称为“合形土楼”。德庆楼为木梁瓦顶结构,门前有鹅卵石栈道。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现已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翠美楼位于云水谣的璞山村,始建于1922年,居住着简姓人家。此楼为内通廊式圆楼建筑,共4层,每层34间房,圆楼内分布4部楼梯。翠美楼与南靖县裕昌楼相似,虽部分木柱倾斜,但仍能正常居住,其成因有待考证。
和贵楼坐落于云水谣景区内的璞山村,位于翠美楼南侧,始建于1732年。该楼运用悬浮原理,以松木为桩基、筏基,在约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建造了一座方形土楼,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其坐西朝东,采用内廊式土木结构,共五层,是云水谣中最高的方形土楼。每层设有24个对称分布的房间,最终围绕成一个长方形的内院,院内有一座私塾。墙体厚度自建成时即达13:1,具有较高的建筑成就和研究价值。2008年,和贵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奎文祠坐落于云水谣古镇的官洋村,始建于1662年。该建筑坐东朝西,采用一进式院落布局及悬山顶造型。奎文祠是一座女性祠堂,是为纪念简氏九世祖之妾刘勤淑而建,现为南靖县文物保护单位。据简氏族谱记载,刘氏为人和善,每逢村里修桥铺路等事,她都会慷慨相助,乐善好施,口碑颇佳。其过世后,村民为其修建此祠堂并每年祭祀。祠堂门柱对联“妈去大名留清册,我来人间继良风”体现了后人对刘氏的缅怀与崇敬之情。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云水谣古镇作为当地村民数百年来的居住与活动场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其规划布局和建筑兼具科学与艺术价值。古镇的保护工作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不过全面开展保护与发展工作始于2008年。
2000年以前,云水谣古镇名为长教村,当地政府以单体建筑保护为主,部分历史建筑被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引起广泛关注。1988年起,南靖县政府着手保护和开发土楼资源。新世纪后,保护重点仍为单体建筑,一些被列为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制定保护制度与规划。2003年,和贵楼与怀远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5年,电影《云水谣》在此取景,上映后使长教村声名鹊起,随即更名“云水谣”,政府相应加强保护与开发。2006年8月,根据《南靖土楼保护规划》,对和贵楼与怀远楼进行保护维修。
2008年,云水谣古镇开始实施整体性保护与开发。相关部门制定了《福建南靖土楼文物保护规划——和贵楼、怀远楼分册》,将保护规划范围延伸至土楼本体及其周边环境,同时为两座世遗土楼设立文物保护管理小组,并对土楼开展防漏雨等改造工作。针对古镇自然环境,实施了清理河道、拆除猪圈、修复古道以及安装全球眼监控系统等一系列工程,使古镇的自然生态与道路交通等基础环境得以显著改善。同年11月,在海峡两岸文博会期间,南靖县与厦门广电集团签署《闽台影视基地》合作协议,计划在云水谣古镇等地共同投资建立“闽台影视基地”,旨在弘扬闽台文化并加强影视剧的摄制与交流。
古镇荣誉 编辑本段
2009年,云水谣古镇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被评选为第二批“中国景观村落”,这是对其自然美景和人文价值的肯定。为了进一步保护这片珍贵的文化遗产,次年南靖县政府开始对古镇进行整治和修缮,清理河道、修复古道和桥梁,并拆除了猪圈等不协调建筑物。此外,还兴建了旅游公厕和其他基础设施,以提升游客体验。
到了2011年,云水谣古镇作为福建土楼(南靖)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魅力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这一称号不仅标志着该古镇在旅游领域的重要地位,也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2012年,云水谣古镇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称号,进一步凸显了其在生态旅游和休闲农业方面的领先地位。
2023年,云水谣古镇成功被列入福建省首批20个重点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名单中,这不仅提升了其文化影响力,也为其未来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