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地理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亦称“白果树瀑布”,坐落在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作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黄果树瀑布以其壮丽的瀑布景观著称。该景区平均海拔900米,占地163平方千米,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高达2.8万个以上。年平均气温约为16摄氏度。黄果树瀑布景区由贵州黄果树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开发。

黄果树瀑布景区坐落于贵州黔中高原的西侧,地处乌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区域。该区域的地形特征为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大且河流密布。地貌上以喀斯特地形为主,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瀑布,包括落水洞型、河流袭夺型、出口型、悬谷型和构造裂点瀑布等。主要山脉有乌蒙山和苗岭。该地气候温和,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6℃,年降水量1476.4毫米,其中5月至8月是雨季,特别是6月降雨量可达300毫米。黄果树瀑布宽度介于20至30米之间,平均流量为每秒16立方米,高度77.8米,主瀑顶部宽83.3米。

黄果树瀑布景区开发于20世纪70年代末,涵盖陡坡塘、黄果树和天星桥等五大区域,以黄果树大瀑布为核心。区内共有18条瀑布,包括陡坡塘、螺丝滩和银链坠潭。自然景观还包括黄果树神龙洞、水帘洞和水上石林。该景区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超过40个民族,其中布依族和苗族占多数。历史村落如石头寨、滑石哨和郎宫村也位于此区。2022年,景区森林面积达139.34平方千米,覆盖率66.31%,核心景区覆盖率超85%。

黄果树瀑布景区自1982年起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评为世界最大的瀑布群,并列入吉尼斯纪录。2007年获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目录

自然环境 编辑本段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其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35′至105°42′,北纬25°52′至26°02′之间。它处于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周边有北盘江上游牂牁江、乌江上游三岔河以及白水河。距离贵阳市128千米,距安顺市45千米。该景区交通便利,有滇黔铁路、株六复线铁路、黄果树机场、320国道、贵黄高等级公路和清高速路直达景区。

水文角度看,黄果树瀑布属于珠江水系,是西江干流南盘江、北盘江和打帮河支流下游的一部分,也是打邦河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该瀑布的汇水面积为720平方千米,河面宽约20—30米,多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6立方米。在流经黄果树地段时,河床呈现出台阶状,形成了九级瀑布,其中最大的一级即是主瀑布。黄果树瀑布的高度为77.8米,主瀑布高67米,宽101米,顶宽83.3米。该地区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

在黄果树瀑布周边,分布着多个各具特色的瀑布景观。螺丝滩瀑布位于其下游1千米处,瀑高29米,滩面宽达120米且长达350米。陡坡塘瀑布则处于上游约1千米的地方,瀑高20.8米、宽105米,水量较为稳定。银链坠潭瀑布同样位于下游,因接纳王二河水流及天星桥伏流,平均流量大于黄果树瀑布且消退缓慢,瀑高8米、宽约60米。而关脚瀑布位于下游打帮河干流上,由于接纳诸多支流来水,水量最大,总落差141米,宽50米,汇水面积达2297平方千米,平均流量约为每秒45立方米。

黄果树瀑布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发育显著,基岩多裸露于地表。区域内存在多种地表与地下地质形态,如注地、落水洞、漏斗以及裂隙、洞穴和地下河系统,这些构成了良好的水分垂直交换及水平运移条件。在暴雨期间,部分雨水会滞留在土壤和裂隙中,而超渗的雨水则形成坡面流迅速汇入地表河或通过封闭漏斗、落水洞系统集中补给地下河,导致水量大、流速快,成为雨季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也是河流瀑布水量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雨水则通过岩体裂节理系统分散进入地下,形成裂隙流,最终以泉或地下河的形式出露地表。这种裂隙流水量相对较小,流速缓慢但水质良好,是枯季河流瀑布水量的主要补给来源。据统计,丰水年裂隙流总量约为3.03亿立方米,占全年径流总量(8.2亿立方米)的37%;而枯水年则为1.71亿立方米,占年径流总量(3.6亿立方米)的47%。值得注意的是,年水量越小,裂隙水所占比重越大。

黄果树瀑布位于中国贵州省黔中高原的西部边缘,处于宽谷期和峡谷期的交界处。作为乌江和红水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该景区的自然景观因地质地貌的差异而呈现出多样性。每年5月至8月期间,河流水量最为丰富,此时瀑布景观尤为壮观;而在枯水季节,王二河水库则会向其调水以维持景观所需的最低水量。

2024年6月20日,记录到黄果树瀑布流量达到每秒381立方米,这是当年的最大值。这一数据反映了该地区季节性降水对瀑布流量的影响。

黄果树景区位于扬子准地台内的上扬子台带区域。其地质构造具有显著特征:东北侧地层走向与构造线形迹呈北东向;西南侧地层及构造线则多沿西北、东南方向展布。在深断裂带及其周边地区,受到强烈挤压作用影响,地层倾角陡峭且走向多变;而远离深断裂带的区域,地层产状相对平缓。该区域地势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地形破碎且切割剧烈,河流分布密集。主要山脉包括乌蒙山脉和苗岭山脉等,平均海拔约为1350米。此外,喀斯特地貌在该区域发育十分明显。

黄果树瀑布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景区自侏罗纪以后脱离海水成为陆地,其地层以碳酸盐类地层为主,发育有多种喀斯特形态类型,形成不同形貌的景点。这些主要分布在高原面上的喀斯特景观大致在第三纪中、上新世时期形成。第三纪末或第四纪初,由于喜马拉雅山抬升,该区域逐渐上升形成高原,并在第四纪期间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使喀斯特地貌有水平发展的机会,形成了较大的负地形。从第三纪到第四纪期间,气候发生巨大变化,既有第三纪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热带喀斯特形态,也有第四纪以来形成的亚热带喀斯特形态,后者正在改造前者的特征。高原的形成、地貌的演变、气候变化及碳酸盐岩分布差异等因素共同影响了该地区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体的风景资源。

黄果树瀑布是典型的亚热带岩溶地貌的产物,被称为“岩溶瀑布”。其形成机制与初期的侵蚀裂点相关,这些裂点主要由上下游水位差引起。随着岩溶进程的发展,河流通过裂隙或洞穴下渗,形成了岩溶侵蚀裂点(即落水洞)。暗河在干谷中逐渐扩展,最终注入地下,形成落水洞瀑布。暗河的强烈扩展和重力崩塌作用使得暗河顶塌变为明河,进而形成箱形峡谷。两岸风化、溶蚀和侵蚀作用导致V形谷的形成。第三纪末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引发了大规模的地壳抬升和断裂活动,促进了地表河的侵蚀循环和峡谷的形成,使黄果树瀑布群得以因落差大和水量丰富而形成。

瀑布通常分为三种类型:落水洞型、河流袭夺型及其他多种变体,如出口型、悬谷型和构造裂点瀑布。黄果树瀑布的形成源于其前身箱型峡谷的落水洞坍塌,造就了高落差和强劲水流。

生物植被 编辑本段

黄果树瀑布景区从东到西展示了湿润常绿阔叶林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有177科484属767种维管束植物,50科78属121种湿地植物。其中,包括国家I级保护植物银杏及国家II级保护植物红椿等。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碳酸盐岩石表面环境支持了丰富的藻类、苔藓类及维管类植物生长。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5类35种主要动物,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动物猕猴、穿山甲、水獭等,还有中国特有的小型鹿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稀有的矮身间吸鳅仅见于黄果树瀑布上游的打邦河。

景区布局 编辑本段

黄果树瀑布景区按地理位置和河流体系分为五大片区,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主体,还有18条其他瀑布。此外还有自然景观与历史村落。黄果树瀑布上游有神龙洞、陡坡塘景区、石头寨,下游分布着天星桥景区等景点。

主要景点 编辑本段

陡坡塘瀑布区

陡坡塘瀑布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上游约一公里处,是瀑布群中最宽的一处。该瀑布顶部宽度达105米,高21米,形成于长约百米的钙化滩坝上。其上方是一个面积广阔的溶潭,水量变化较为稳定。在洪水来临之前,瀑布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因此又被称为“吼瀑”。这一壮观景象也记录在徐霞客的旅行记中。

黄果树神龙洞

黄果树神龙洞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上游三公里的地方,已探明的洞穴底部面积约为38万平方米,总长度为4640米,平均高度为21米。目前开放供游客参观的部分游道长达1600米,整个游览过程大约需要70分钟。洞内景观错综复杂,分为上、中、下三层,底层有暗河与黄果树瀑布相连接。此外,这里曾是当地少数民族抵御外来侵扰的重要据点之一,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军事设施,并被尊称为“神洞”。

石头寨位于黄果树瀑布上游6公里处,被誉为“布依族蜡染之乡”,隶属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安庄乡,是扁担山48个布依寨之一。该地四面环山,风光秀丽,村前农田纵横,村后绿树成荫。石头寨通过一座长约30米、宽约5米的五孔石桥横跨白水河,村中以伍姓居民为主。据传,600年前一位姓伍的布依人到此开发并逐步繁衍,形成了如今的村落。

石头寨的建筑多以石头为材料,沿着山坡自下而上排列,鳞次栉比。房屋主人多为布依族,建筑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些房屋形态各异,依山而建,建筑材料主要为石头,仅在建房时用木料穿椎作为屋架。屋顶采用歇山顶的基本样式,这种木石结构的房屋造价低廉且坚固。村内的公共设施也均用石料修筑,如竹林和树下设置的石凳、石椅与石桌等。

石头寨民居的外墙因使用不同形状的石料进行组合而富有特色,墙上雕刻着各种图案,包括龙形、兽形以及花卉纹样,独具一格。

黄果树瀑布景区作为黄果树景区的核心区域,覆盖面积约8.5平方千米,主要景点包括黄果树大瀑布、盆景园、水帘洞和犀牛潭。

黄果树瀑布,亦称黄果树大瀑布或白水河漫布,古时还有“黄葛墅”和“黄桶树”之称,因当地普遍生长的“黄葛榕”而得名。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大的一级瀑布,已有大约五万年的历史。瀑布高度达74米,上游天池深11.1米,下游为17.7米的“犀牛潭”。瀑布终年流水不断,流量稳定,尤其在丰水季节观赏效果更佳。黄果树瀑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从多个方向(上、下、左、右)进行观赏,并且世界上唯一有溶洞从其半腰贯通,游客可以在洞内观瀑、听瀑和摸瀑。

黄果树瀑布因其不同的水流情况而呈现出多样的景观,其常年流量中水约为每秒20立方米,持续时间为九至十个月。大水时节,水量激增至每秒1500立方米,可形成高达100多米的飞溅,因此有“银雨洒金街”的美誉;中水时瀑布分为四支,各具特色;小水则四支瀑布铺满整个岩壁。观瀑亭位于瀑布对面,下方林木茂密,一条曲折小道直通河边,河上架有曲桥通往“水帘洞”。

在瀑布侧畔建有徐霞客大理石雕像“霞客望瀑”,而在大瀑布下游则有天然桥,长1千米,宽200-300米。此外,水帘洞也是一处独特的景点,位于瀑布内部,由六个通道、五个洞厅和三个洞泉组成,还有两个洞内瀑布,使得黄果树瀑布成为少数可供四面观赏的瀑布。

水帘洞于1984年被开发,当时通过凿开洞穴并修建了一条小径,将原来的洞口改造成观瀑的“洞窗”。

黄果树瀑布下方深潭名为“犀牛潭”,因常年瀑布冲击形成,其形似卧伏之犀牛。瀑布水从60米高悬崖倾泻而下,溅起水珠可达百米,犀牛潭深达17米,并通过曲桥连接至“水帘洞”。该景区以壮丽彩虹景观著称,有“雪映川霞”的美誉。

盆景园

盆景园是黄果树瀑布景区的现代开发项目之一,占地约26.67平方千米。园区内展示了3000多盆风格各异的盆景,主要以贵州特有的植物为主。这些盆景包括高达两米的树桩造型和微缩景观,种类繁多,如紫薇、火棘、银杏、金弹子、榕树、杜鹃等,并常见仙人掌、黄桶兰、白玉兰等多肉及灌木乔木类植物。

天星桥景区

天星桥景区位于黄果树瀑布以南6千米处,是新开发的一处特色景区,规划面积达7平方千米,游览区为4.5平方千米。该景区分为三大片区:天星盆景区、天星洞景区和水上石林区,各具特色,相互连通。

天然盆景区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新近开发的天星桥景区,以其独特的天然景观吸引着游客。天然盆景区,亦称“天生桥石芽林”,坐落于黄果树瀑布下游4公里处,是一处典型的陆上石林地貌。该区域东西宽约500米,南北长约1公里,以其千姿百态的奇石怪岩著称。石林中的岩石形态各异,有的错落有致,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有的则高耸陡峭,宛如塔林。这些石芽排列呈现出北偏西的方向,而沟通路径则指向东北,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菱形网络。石林中的石柱高低不一,最高可达20余米,最低也有5米左右,形成了独特的石林迷宫景观。

景区内设有一条长达三千米的石板小道,蜿蜒穿行于石壁、石壕和石缝之间。游客还可以乘坐竹筏,穿梭于峡谷和石林之中,体验别样的探险之旅。这里的奇形怪石多由自然侵蚀作用形成,或经雨淋日晒,或受河水冲刷,逐渐塑造出高大挺拔的石芽林。其中,“星桥牧人”、“雏鹰待哺”以及“雄狮啸天”等奇石因其独特造型而闻名遐迩。在这片石林之上,各石芽顶部生长着仙人掌和龙舌兰,古藤缠绕其间,植被繁茂,因此得名“石寨仙掌”。此外,景区内还有著名的天星洞等待游客探索。

天星洞地处天星桥景区中部,紧邻冒水潭河岸。该溶洞内部结构复杂,拥有多个大厅和侧厅,其中最大的大厅高达50米,直径达15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洞内有四根高度超过20米的雕刻石柱,这些柱子上覆盖着繁茂的石花。此外,洞内还设有天星亭、一线天及回望石等景观。

天星洞原本为地下暗河的一部分,由于地表排水面下降导致河流改道,逐渐演变为一个干燥的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洞中还包含人工打造的景观,如“八仙过海”石笋群和“天国盛宴”奇石组合。

水上石林则位于黄果树瀑布下游6公里处,与天星洞景区相距约1公里。这片袖珍型石林长约1公里,宽500米,部分位于陆地上,部分则延伸入水中。河水在石林间穿梭流淌,形成时隐时现的独特景象。这里还散布着365块形态各异的数生石以及多种石林盆景。

水上石林是由白水河向银链潭分流形成的自然景观,其基部在水位变化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浸淹和冲蚀。大水期间,石林基部被水淹浸;小水期间则暴露无水,导致一年中的某些时段由于基部的侵蚀作用,相对高差逐渐增加,最终形成独特的水上石林地貌。与其他地区喀斯特峰林相比,该区域的石山峰林以金字塔形状、宽底座和齐平高度为特点。

螺丝滩瀑布区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下游1公里处,平均高度29米,宽度约120米,最高峰达31米。该瀑布以其长而透的滩面为特色,全长达到350米。水流通过拦河坝分为两股,沿着石间梯田和绿洲流动,最终汇合于方形交汇处,形成左右对称的两个瀑布。西侧汇集了大部分河流水量,流入一个深潭;而东侧则是一条陡峭的小坡道,滩面上布满乱石并生长着茂盛的植被。

滑石哨

滑石哨位于黄果树大瀑布下游 1.5 千米处,其布依语意为“一块大的扁石板”,因寨子建于大小不等的扁石板上得名,隶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白水乡。寨内约有三四十幢民居建筑,均采用传统穿斗式木构架,且从地基到屋面皆以石头建造,在绿树环绕中,灰白色的石屋极为醒目。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村中伍姓保存着清乾隆十四年的契约,上有“滑石哨”字样。2013 年,滑石哨被安顺日报誉为布依族文化博物馆。整个寨子呈蜂腰形坐西向东,背靠小米坡,面朝红岩山,寨前白水河由北向南流淌,自然环境优越,周边有约 6.67 万平方米的山林。寨中还有十多株巨型榕树,最大的一株覆盖面积约 667 平方米,当地居民将其称作黄桶树,也是他们崇拜的神树。

滴水滩瀑布位于坝陵河上游,地处关岭城东约5公里、黄果树瀑布以西8公里的位置,又名“关岭大瀑布”。该瀑布在黄果树瀑布群中,其总高度和个体规模均居首位。瀑布东侧是大坡顶,西面为关索岭,中间为深达700米的霸陵河峡谷,瀑布悬挂于关索岭的大山之上。

滴水滩瀑布由三个瀑布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连天瀑布、冲坑瀑布和高潭瀑布。其中,滴水滩瀑布总高410米,是黄果树瀑布的数倍,最后一级的高滩瀑布宽63米、高130米,是瀑布群内最高的瀑布;整个瀑布总高316米,冲坑瀑布高160米,高潭瀑布高130米。最上一级瀑布顶部仅为3.5米宽的峡谷岩道,而最下一级瀑布顶部宽度达45米,且位于深切的峡谷之中,多处被山崖遮挡。

郎宫景区坐落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晒甲山,位于黄果树主景区大瀑布以南8公里处。游客可选择乘小艇抵达该景区。其距离天星桥景区4.8公里,距离贵阳市120公里。景区三面环水,河滩开阔,周边高山环绕。郎宫村也在此区域内,错落有致的村舍间生长着古榕树、芭蕉、木棉等植物,呈现出亚热带河谷田园的风光特色。

开发保护  编辑本段

黄果树瀑布的开发始于1964年,当时修建了六角亭、望水厅等设施,并对景区进行了绿化处理。1978年,该景区着手开发水帘洞项目,但工程在开通45米后暂停。1980年,贵州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同时对黄果树—天星桥专线旅游公路进行设计。1984年,水帘洞项目正式对外开放,同年11月5日,黄果树—天星桥专线旅游公路开始动工建设。次年,景区内建成一座日产3000吨的水厂,并安装了一座变压器,同时整修了布依寨滑石哨的寨中小道以接待游客。1986年1月14日,黄果树—天星桥专线旅游公路通车,天星桥景区内还修建了游览小道及服务设施。

黄果树瀑布景区自1987年对外开放以来,逐步完善了各项基础设施。天星桥景区于同年开放,徐霞客塑像落成以纪念其诞辰400周年及景区开发。1990年,中心区轨道缆车投运,全长190米,每次可载60人。1996年,夜景工程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灯光工程完成并开放,次年二期大型激光表演系统建成,利用计算机技术提升观赏效果。2021年,景区投入1.42亿元建设智慧旅游中心,设置500余块标识,新建8个生态停车场,按星级标准建成和改造50余座旅游厕所、80余座厕所,石头寨景区慢行系统成功运行,全面优化了游客体验。

在1991年底,贵州省政府对黄果树瀑布区域的保护和开发采取了重大举措。首先,投资30万元搬迁了位于瀑布顶部的黄果树中学,以减少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同时,利用省长基金拨出专款,用于印制申报世界遗产所需的材料。此外,还拆除了景区内分布不协调的建筑和违章建筑,以改善环境质量。随后,向国家建设部提交了申遗材料,为黄果树瀑布争取更高的国际认可。

1999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进一步采取行动,决定成立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成立后的一年内,完成了景区外围的绿化工作以及25度以上坡地的退耕还林规划。次年,成功实施了黄果树瀑布景区内7.8平方千米的退耕还林项目,有效恢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006年,黄果树瀑布景区内的“半边街”搬迁工作启动,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投入近10亿元资金,搬迁了923户共3000余人。经过多年努力,到2013年9月3日,所有住户均已搬迁完毕。此后,产生的近20万平方米空地被用于植树绿化,总投资达到5000余万元,用时近半年将半边街改造成了生态长廊。

通过长期的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措施,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在2020年提升至64.19%,核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90%。这些成果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2年,经过一系列生态工程的改造,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达到66.31%,核心区域甚至超过了85%。这些措施包括绿化造林、退耕还林等,使得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此外,该地还具有重要的植物学意义,曾在1917年成为奥地利植物学家Handel-Mazzetti采集模式标本的地点之一,并因独特的自然景观被选为1983年版《西游记》中水帘洞场景的拍摄地。

黄果树瀑布景区自1984年起便通过《贵州日报》的连载报道,展示了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该景区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挑战,例如1991年对一处建筑物的清除以及2004年因游客不满而引发的退票事件。尽管如此,黄果树瀑布景区依然致力于保护和展示其自然资源与文化价值,包括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如布依族文化展示和安顺堡文化风貌节庆。此外,该景区还计划申报“黄果树—屯堡景观”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以进一步推动其国际知名度和文化传承。

2024年8月5日,贵州黄果树景区由于游客数量激增,导致检票系统出现故障,引发众多跟团游游客不满并高呼“退票”。8月6日上午,景区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些高喊“退票”的游客大多是现场购票,而非线上预订,导致现场拥挤和部分游客未能购票进入。工作人员强调,景区未发布限流通知,游客可以正常购票入园。此外,该工作人员表示,黄果树景区已进入旅游旺季,每日客流量可达四五万人。

黄果树瀑布景区曾获多项荣誉:1982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并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同年11月,被中国科协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黄果树瀑布景区在多个年份获得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和国家级荣誉。201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其评选为“全球低碳生态景区”。随后,在2017年,该景区被教育部办公厅认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1年,再次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的“全球低碳生态景区”称号。最终,在2022年12月10日,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绿色名录。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董明珠    下一篇 宝宝巴士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